唐詩有三百首,你知道臺灣詩也有三百首嗎?

唐詩有三百首,你知道臺灣詩也有三百首嗎?


古典詩是傳統的語言,是文人對於生活、政治的表露。長期以來,我們會背唐詩三百首,詩中的長江黃河、黃鶴樓,我們或許可以到訪,但離我們的成長生活太遙遠了,對於學習而言,不應該先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著手嗎?在今天披露的「2021蔣渭水台語漢詩吟唱比賽」中,鼓勵學生們用台語朗誦古典詩,指定作品卻全部是唐詩宋詞,民間主辦雖立意良善,我們覺得有些可惜,期待主辦單位可以來修正。


今年是台灣文化協會100年紀念,在我們長期研究的台灣古典詩中,這些創作者們往往有著多重身份,是社會上有名望與地位的傳統士紳,是台灣文化協會等政治、文化運動的參與者,是新興文學與藝術的贊助人,也同時透過詩詞紀錄政治、歷史、地理等文化地景的時代見證者。


我們就為大家特別節選以台中作為舞台的幾首古典詩,來窺看當時的歷史時局,因為台灣古典詩正是貼近當時生活的文學作品,記敘著從省城到臺中市變遷中,身在殖民台灣、心懷中華文化傳統的士紳們,如何看待腳下這片土地的觀察與夢想。


分屬三個不同年代的台灣古典詩——


1、台灣省城的夢想與夢醒:呂敦禮的《大墩新建府城》描寫省城新建的祥和景象;出身霧峰林家的林朝崧寫《潛出塗葛堀即景》於新舊政權交替的1895年,為逃離時局動盪而躲避泉州,頗有傳統中華文人貶謫離散之情;而梁啟超的《台灣雜詩》則寫於訪台之後,詩中並非傳達他個人的感受,其實是描寫了台中仕紳們對於殖民統治的心聲。


2、現代城市的興與榮:日本人開發現代城市,整治綠川,劃設棋盤格式街道,頗見小京都之映射。在女詩人王嬌娥的《綠川流水》與日人青山尚文的《臺灣雜詠‧臺中》中,皆能看見現代台中如何誕生與繁榮。


3、仕紳的文化生活與想像:後車站新庄仔的士紳吳子瑜,將自宅後方位於櫻町四丁目的自家戲台,改建為公共劇場。這位劇場主人也是台灣古典詩社群的中堅人物,大小詩會與詩人們的私下聚會在各處舉行,其中也包括了這座已在2021年消失的天外天劇場。

 



《大墩新建府城》 呂敦禮(1891)

村墟疏落認新城、平野荒蕪接太清。

細草常緣官堠長、閒花多傍女牆生。

月明尚少樓臺影、日暮初添鼓角聲。

父老衣冠存太樸、大成殿畔事春耕。

  

  

《潛出塗葛堀即景》林朝崧(1895)

舵樓一望海漫漫、解纜白雲紅樹間。

鄉淚曬乾衣上日、櫓聲搖碎水中山。

殷勤贈劍頻呼渡、辛苦鳴雞始出關。

爭似寒潮少拘束、等閒流去又流還。

 

 

《臺灣雜詩》梁啟超(1911)

蕩蕩臺中府、當年第一州。

桑麻隨地有、城郭入天浮。

江晚魚龍寂、霜飛草木秋。

斜陽殘堞在、莫上大墩頭。

 

 

《綠川流水》 王嬌娥

東溪一水似圖明、兩岸垂楊繫客情。

抱廓潺湲除宿垢、鳴宵彷彿譜秋聲。

防洪築灞千年計、綴景流雲十里程。

車馬迎人驛站近、免教大澤入中城。

 

 

《臺灣雜詠‧臺中》 青山尚文(1929)

橋是八條街幾叉、風煙寫出小京華。

趁虛商賈晚出散、隔水樓臺樹半遮。

綠柳二川朝罩霧、青山四匝夕拖霞。

源泉混混清千尺、容易分供一萬家。

一區泉石好園林、節物常春景可尋。

含笑花香頻引蝶、相思樹密善棲禽。

森嚴廟宇帶雲氣、瀟灑亭臺涵水心。

的是秋酣蕉實熟、琉璃盤上似堆金。

 

 

《天外天觀劇》吳維岳(1936)

傀儡衣冠各擅長、陸離光怪總堪傷。

眼看世態真還假、影射人情顯又藏。

天外有天原不錯、戲中是戲却何妨。

可憐灯炧三更後、枉使繁華夢一場。


.

. 

每回告訴你一則在地的故事,這個故事也改變了台中

——台中物語Taichustory

追蹤IG: instagram.com/taichustory

城市體驗×轉譯設計

張貼留言

Copyright ©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. Designed by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