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故事的審判:台中車站聚落建築群暫定古蹟小組會議@舊城復興協會發言稿(2017.03.06)

空拍:趨動
昨日傍晚,在台中市政府有一場針對鐵道周邊建物的文化資產會議。

常感覺,每一場會議都像是一場「最後的審判」,隨著鐵路高架化通車,鐵道旁的建築群落們仍在冷雨中飄搖。從2014年到2017年的今天,台中人該如何找回屬於自己的「台中的故事」?

昨日會議的決議是什麼?等待台中市府文化局的公布。以下是會議中的發言稿



--


台中故事的審判:台中車站聚落建築群暫定古蹟小組會議@舊城復興協會發言稿

主席、各位與會的文資委員大家好,

我謹代表臺中市舊城復興協會,作為這一系列台中車站周邊文化資產提報、以及本次「台中車站周邊附屬設施及聚落建築群」提報案的代表人,在本次會議中進行簡報。從去年八月的鐵道宿舍群搶救到現在,我們已經三次聚在這裡開這個會。

開會的目的是什麼?這幾年的台中改變很快,從2003年開始的鐵路高架化工程開始,一系列舊市區的建設不斷改造這個地方。在這過程裡,有危機,也有機會,是作為一個台中人的我們,一個以台中車站為城市的門面,進行保留與發展的百年機會。

因鐵道而生的城市:台灣現代化城市的起源之地

每個城市的存在有其理由,台中的存在,則與鐵道密不可分。我們所知,1905年台中車站設站。設站前的幾年,車站預定的位置,在1900年即是「物產陳列館」的所在,其目的是將台灣島的物產介紹給日本母國,並進行貿易準備。

我們可知,在1900年代初期,這個都市計畫剛啟動的「城市」,人煙稀少、低窪淹水,卻早已開始了想像台中作為一個中部大城,一個台灣島內南北交通運輸樞紐的想像。

近日發現的台中初代車站機關庫遺構
《日日新報》記載當時彰化較台中繁榮,積極爭取興建機關車庫,台中卻仍早於彰化興建機關車庫
日前出土的初代車站機關車庫遺構,正好說明了台中的重要性。1905年的台中仍在進行初期的市區改正計畫,鐵道運輸的通行尚未帶來城市繁榮;當時作為中部大城的彰化,向總督府爭取機關車庫的設置,希望作為中部發車站,但機關車庫卻優先於1905年在台中興建。而後1908年鐵路縱貫線竣工,彰化直到1921年才有了機關庫的興建(今日扇形車庫)。

這樣的先後次序,不僅見證鐵道與台中城市起源的關聯,更說明百年前統治者試圖以台中作為中部樞紐的用心。

1920年代即發展相當完整的台中市區(今台中舊市區),連日本人都感到不可思議(圖:台灣百年地圖)
1908年西部縱貫鐵道全線通車,全島意識躍然形成。1908年10月24日對台中是個大日子,台中公園成為縱貫線通車典禮舉行之地。鐵路的發展,也啟動了城市整體機能的進化。1912年,後車站帝國糖廠與中南線興建劃設,作為台中到內地南投的人流與物產運輸管道,確立了台中商業、物產集散中心地位。

1917年,台灣倉庫株式會社台中出張所開張,就位於現在的二十號倉庫群。相較於政商中心的前車站,是日本人重點的發展區域,長期被視為資源分配不均的鐵道以東,也因為中南驛的設置而發展活絡。隨著商業與人口持續移入,1920-30年代間是台中的黃金時代,物產豐饒、生活富足、藝文娛樂不乏,短短二十餘年的發展,連日本人都感到不可思議。

地面最快列車在台中:鐵路現代化的故事

位於干城營區旁的台中鋼樑廠,曾於戰後扮演重要修補鐵道、列車提速等功能,後遷至烏日。

許多非常重要的鐵道指標建設,其實都設置在台中,善用其地理樞紐之位,卻在時間更迭、當代人們的疏忽中而煙滅。如1940年代末期的台中鋼樑廠(干城營區旁),生產之鋼材用來進行鐵道設施更新,讓太平洋戰爭中毀損的台灣鐵道運輸恢復水平與提升速度。

而1950年代時興的柴油列車,也將台中作為機廠設置地,呂泉生〈飛快車小姐〉一曲中的特快車、叱吒台灣地面一時的光華號(皆為當時台灣地面最快交通工具),都得在此地檢修。台中,作為鐵路縱貫線的中間點,比起繁忙的台北與高雄更能夠有建設站場(yard)的腹地。也拜日本時代就有機關車庫所賜,使這個中部大城與鐵道的關聯更加緊密。

1969年,台中車站車庫與光華號。1966引進光華號,當時臺灣地面最快的交通工具,機廠設在台中車站

1950年代,也是台灣鐵路現代化基礎的奠定期。羅裕昌與齊邦媛曾在台中進行中央行控系統(CTC)的翻譯,其生活場域便在日本時代的宿舍。隨著1959年八七水災後中南線正式廢線,而徵用二十號倉庫後方原來糖鐵的地基,就訪談內容指出,台鐵利用鋼樑廠材料興建台鐵宿舍群,大批員工、技師遷至台中,居住於20號倉庫後方宿舍群及鐵道公寓,他們的生活則與鐵道建設、鐵路現代化密不可分。在同個年代,1960年中央行控系統建置完成,1966年光華號引進,以台中為其基地,1967年鋼樑廠遷至烏日,1970年代臺灣鐵路電氣化....

台中之於鐵道的重要性,直到1976年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、公路取代鐵路成為主要交通方式後,才逐漸消失。然而,二十幾年後,行政院文建會與民間合作的「鐵道藝術網絡計畫」仍從台中出發,活化全台各地廢棄的鐵道倉庫群,打頭陣的「20號倉庫」藝術家駐村品牌,讓台中再度站上歷史舞台。

未來台中的機會:從車站建築群落形塑城市的「第一入口」


設站111年後,2016年10月16日的台中火車站高架車站通車了。台中火車站應該肩負「台中城市品牌行銷」任務,作為城市的「第一入口」。

若台中要做為一個博物館城市,應該會有不同館舍的設置。而台中車站,應該作為進入這個博物館群落的「第一入口」,陳列的展品以及提供的服務,應當扮演資訊服務站的角色——一個城市的「第一入口」博物館。

循此脈絡,台中車站、月台以及周邊的鐵道建築群落,應被一併談論與規劃,使我們可以呈現從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誕生、台灣城市起源的歷程。近期出土的機關車庫遺構,都是非常好的博物館群落元素。就空間而言,作為一個博物館群落,需要多元的展館空間、見證諸多台中的鐵道歷史大事。台中車站仍有足夠的建築多樣性、完整性,作為一個博物館,紀錄從無到有的歷程,這是別的城市做不到的。

而台中市政府已經有了「綠空鐵道」廊帶,藉由舊鐵道,可以串連台中整個城市的不同面向。台中是一座因鐵道而生的城市,了解這個城市的現身、如何成為現代化的DNA,鐵道的建設、市區改正的過程,是作為台中人的我們,尋根的過程。

若無緣再見,將是未來台中人的遺憾

從民間的角色、志願的提報人身份,儘管我們提報並且努力撰寫資料,仍有許多的歷史細節尚待補足與研究。先前《文資法》子法的公聽會中,文化部文資局長在提及「暫定古蹟」期間主管機關的責任時,也特別提及,在暫定古蹟期間,主管機關應利用此期間處理產權、價值調查等事項。

請臺中市政府善用本次審議機會,將本會所提報之聚落建築群範圍內,未指定或登錄為法定文化資產之建物,列為暫定古蹟,以「台中的第一入口」為目標,開啟全區的文化資產調查,說一個完整的、台中因鐵道而生的故事。

台中成為現代化城市、近一百二十年後的今天,如果未來的人們沒有機會看到這些價值、故事,將是非常遺憾的事情,請各位委員慎重考慮,將本次所提之「聚落建築群」範圍指定為「暫定古蹟」,保護其安危,進行步進行實質文資審查、開啟調查研究,進行全區的想像與規劃,一同為台中城市的下一個百年努力,謝謝大家。

張貼留言

Copyright ©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. Designed by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